王逸(1963——)中国民革党员,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毕业。为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社会科学院美术研究中心书法研究室主任,沈阳职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沈阳职工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大学名誉教授,沈阳建筑大学客座教授。
王逸是辽沈地区颇有影响的中年书法家,他在书画圈内外有很多艺品人品俱佳且情真意笃的朋友,学者画家程义伟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位。王逸视程义伟为知音。程义伟是王逸书法艺术的欣赏者,是他的挚友、同事。程义伟为王逸作《孺子牛图》,激赏他身上所具有的牛的品质和性情。在程义伟看来,王逸的书法,就像他的为人:善良、坚毅、真诚、朴实、不喜张扬。淡中求味,宽中思进,温中见情,在生活与工作中恪守素朴之道,在艺术上追求纯粹、精深,既是王逸的人生之路的写照,也是他所构建的艺术世界的魅力所在。
王逸书法功底深厚,7岁学书,先后师从徐炽、王镛、邱振中三位书法大家,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他扎根传统,遍临古贴,在此基础上,终日游弋墨海,得窥堂奥,并不断丰富书法的表现力,形成了遒劲古朴、敦厚沉实、气韵兼具的书风。
王逸的小楷手卷、草书手卷备受业界赞誉和藏家所看重。王逸书法的深厚功力,首要体现在楷书上。楷书需要下笨功夫。王逸通过坚持临写王羲之《乐毅论》《兰亭序》、钟繇的《贺捷表》等,学到了古人用笔的精华。在起笔、收笔间,更好地处理了藏与露、转与折、方与圆的关系。他的起笔如利剑斫铁,干净利落,整个运笔过程迅速果断,起笔收笔充分提空,笔法严谨,笔致劲健,运笔的速度为前急后缓,笔画的形态呈俯势的收束状,线条挺拔流畅,顿挫有致。
王逸的楷书,既严饬工整,又气韵十足。“气韵”虽取自绘画理论,但因为书法与绘画有着共同的审美标准,气韵兼具也是书法艺术追求的一种至高境界。气是生命的律动,韵则代表着浓厚的精神气质,气韵意味着气势、节奏与力量。张怀瓘云:“风神骨气者居上,妍美功用者居下。深识者书,唯观神来,不见字形。”王逸的楷书,既重形质,又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形质。楷书其性贵静,但更贵于静中发动。王逸书写楷书善于静而挟飞动之势,又善于收束,一动一静中,尽显风神骨气。
王逸草书的取法对象是王铎、傅山和黄庭坚,远师张旭。他的草书上追米芾用笔和王铎书法中的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运笔法。得笔之关键,在圆转中回锋转折,且多用折锋,纵笔取势,纵而能敛。学者程义伟曾在评论中指出,王逸草书笔力厚拙稳健,点划遒劲婉转,线条绵劲飘荡,结字有时宕开一笔,舒展恣肆,纵横有象,波磔怪奇,妙趣叠生。可以说,绵里藏针的线条,开合随意的章法,文质彬彬的书格构成了王逸书法的特点。
扬子云:“书,心画也”。从王逸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触碰到他的心灵及生命的印迹。他的楷书、草书等则强烈地彰显了文化人格、精神气质与艺术境界。
王逸的书法作品呈现出精深、通透、高远的艺术品味,这与他细腻敏感的艺术气质有关;与他乐观、通达的个性有关;与他的深厚修养和对艺术的执着有关。我以为,就王逸而言,他的作品能达成如今的风貌和高度,其根源在于能够“守静”和“致虚”,在于能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心静则意淡,意淡则无欲,无欲则明,明则虚,虚则能纳万境。庄子云:“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又云:“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蔡邕云:“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欧阳询云:“澄神静虑,端已正客,秉笔思生,临池志逸。”非宁静无以致远,王逸追求的就是这种静观,如没有这种静观,他根本不可能有如此毅力潜心书写小楷、研习草书;如果没有澄心静虑,剔除俗韵凡情,没有在超越和净化中产生的生命跃动,根本不可能写出如此飘逸的草书。在老子看来:“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云云,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为复命。”只有把握生命的本质,才能掌握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触摸到中国艺术的本质。
王逸书法追求的是心灵的写意,追求“圣人之心”和“近乎道”,追求的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所以,他的书法才能达到醇厚隽永、潇洒纵逸的境界,且正在由形神兼具走向“得意忘形”的路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