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王正春的章草艺术
“敦煌遗墨”书法家王正春及其章草作品
敦煌艺术以其雄浑的历史底蕴、博大的文化内涵成为丝绸之路上一颗耀眼的明珠。1900年,藏经洞的发现更为这颗明珠增添了神秘色彩——佛教经卷、官方文书、历史档案,这些文献上记录的内容,几乎都用一种古老而唯美的书法形式承载,这便是汉代章草,学界将这些文献称为“敦煌遗墨”(或敦煌遗书)。
当时,风雨飘零的清政府无力保护这些珍贵文物,致使其中很大一部分被英国探险家、日本探险家掠走。目前它们分散在全世界,如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图书馆、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东方研究所等。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16000余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另三件分别为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和赵城金藏)。此类作品都具有两大特征:奇异性和不完美性。奇异性,引发后人赞叹;不完美性,催发后人求索。
由于文献的珍贵与不易获取性,国内外书家对“敦煌遗墨”的临习与传承尚不多见。
2010年,书法家王正春在日本访问期间,偶然得见“敦煌遗墨”原品,受到强烈震撼。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高水平的艺术造诣深深打动了王正春的审美神经。经收藏者同意后,王正春大量复制并带回国内,心摹手追已逾十年,加之其自幼临池的书法功底,由其从“敦煌遗墨”中继承、发展而来的章草,既俱汉代神韵,又怀时代精神。
2018年,王正春“敦煌遗墨”书法艺术世界巡展在日本举行之时,就在当地书法界引起轰动。其归国后,焚膏继晷,笔耕不辍,并寻得大量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复制品的拓片。以汉代风格之拓片,书写汉代滥觞之章草,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拓片与书法珠联璧合,把“敦煌遗墨”风格的书法作品推向又一个高度。
王正春在不经意间,实践了对敦煌艺术资源进行当代创新性发展的文化理念。在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敦煌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更体现出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